环球最资讯丨坚持人民至上,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
为深入探索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理论体系,宣传中国式现代化为保障中国人民生存权、发展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6月17日,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举行研讨会,发布鲍宗豪教授新著《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引领人类权利思想变革与治理》(以下简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阎海峰代表学校在致辞中表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一书的出版发行是华东理工大学文科发展的又一重要成果。
《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研究”精神为指导,在充分体现“人民至上”、要把“人民权利放在首位”、“人民幸福是最大人权”等尊重和保障人权要求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发掘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思想、观点、原理和范畴,建构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逻辑理论体系,梳理分析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中国化实践,阐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新发展,是目前国内外人权研究领域关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重磅之作。该书出版发行,引起了学界高度重视,奚洁人、李忠杰等知名学者发来贺信,大家一致认为,中国的人权事业必须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走顺应时代潮流、适合本国国情的人权发展道路,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权保障水平,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关资料图)
面对时代要求,作出理论回应
在专家研讨环节,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李琪认为,在全球人权治理高端论坛召开之时,在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维也纳宣言和行动纲领》30周年之际,《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一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这也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权系列重要论述的成果。本书不仅响应时代要求,全面梳理并界定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范畴及重要内涵,系统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理论基本原理和重大意义,而且立足中国实践,深度阐述了“五四”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念的内涵与底蕴,以及新时代中国人权实践的长足进步,回应了外界对中国人权事业的关切。
上海市静安区政协原主席韩强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一书梳理并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及其体系,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分析中国人权实践,真实还原了我国人权发展事业,有力回应了世界上少部分国家对中国人权的无端指责。
上海市政协委员、市地方志办公室党组原副书记朱敏彦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一书贯彻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研究的要求,较为全面系统地发掘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思想和观点、原理和范畴,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基本要素,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人类权利思想发展中的伟大变革,也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分社总编张爱民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一书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逻辑实质、中国人权发展道路、构建引领全球人权治理的命运共同体等方面,系统全面完整地发掘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思想观点、原理范畴,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人权观在人类权利思想发展中的伟大创举,主题思想鲜明突出。
发出中国声音,构建引领全球人权治理的“命运共同体”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副院长杨苏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一书体现了学者把研究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一种情怀,发出了在人权领域中的新的中国声音,是立足上海的、也是面向全国的、更是走向世界的,是占领理论制高点的中国声音、中国观点。
上海统计学会副会长、全球化智库特邀研究员陈新光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一书分为上编、中编、下编三个部分,从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理论逻辑出发,回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中国化”及其当代价值,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建立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中国化的学术语言体系。
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仕菊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体现了人权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是第三代人权、集体人权的一些新的思考和推进;特别是书中在人权的基本范畴中着重论述了生态环境权,对于当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朱忆天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还有很多理论的、实践的问题需要探讨,《马克思主义人权观》一书,正是对这些问题的有意义的思考和有价值的探索,体现了一种敏锐的时代洞察感和一种强烈的使命担当。
会议由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爱祥主持。新书发布会上,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明与现代化研究中心”也在与会专家见证下揭牌并聘请奚洁人、李琪教授等首批6位顾问专家。
本文作者:王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