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时讯:同安坑仔口龙窑遗址群重新修缮 文旅融合激发振兴活力
(资料图)
厦门网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近日,坑仔口龙窑再次传出喜讯,剩余的最后3条龙窑已修缮过半,预计今年底全面完工,恢复往日光彩。
位于厦门同安的坑仔口制陶窑址,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烧陶窑炉形式。2019年3月,该龙窑两项内容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列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单条最长的龙窑(实用)”和“现存拥有龙窑数量最多的龙窑群”。龙窑遗址群去年启动重新修缮,修缮后将融合文旅,激发乡村振兴活力,重现昔日荣光。
坑仔口制陶窑址,紧挨城市人口密集区,却像隐藏在市井中的一方小天地,与周围的车水马龙毫无瓜葛,默默讲述近200年的制陶往事。航拍下的龙窑,像一只只巨大的虾蛄趴在山体上。
走进龙窑,工人正进行顶部瓦片的安装。“一米长的窑顶能承受50吨重量,用个百八十年也不会塌。”负责修缮的汪年辉表示,为更好恢复龙窑历史原貌,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选用古法工艺进行修缮。
汪年辉介绍说,首先用厚重的木条自下而上将窑顶慢慢顶起,直至保温层的外部弧顶出现间隙,当间隙达到一定宽度,再将瓷片逐一插入其中,像牙医填补虫洞一样,将所有缝隙填满;当窑顶的缝隙被瓷片紧密地压实后,便如同拱桥一般具有超强的抗压能力。修缮选用的材料也有讲究,得先寻找老砖替换破损的砖块,再用瓷片将窑顶的缝隙紧密压实,最后把红土泥浆、灰钙、窑灰三者混合在一起,涂抹在砖体表面,即可达到做旧的效果。“这样不仅保留原有烧制韵味,还能长久保留窑体的坚固性、耐用性。”他说。
史载,坑仔口制陶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洪天香创设。此后,该龙窑一直续烧至2007年,其制陶遗址现存北部及东北部5条龙窑,其中4条皆为72米,一条30米。
坑仔口制陶遗址被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新发现。创烧至今近200年,较完整地保留下中国传统的制陶技艺,从淘洗练泥、泥条盘筑和手工转轮拉坯成型、匣钵装窑、封窑填烧工艺到祭拜窑神等流程,均呈现传统制陶的原生态面貌。
福建省文物专家认为,坑仔口制陶遗址是一处历史与科学价值极高的文化遗产和近现代工业遗产,反映了我省从商代至近现代以来3000余年的悠久制陶历史;同时与宋元时期烧制“珠光青瓷”而名闻海内外的同安汀溪窑的龙窑一脉相承,体现了厦门地区古代窑业技术与生产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进程。
同时,坑仔口制陶遗址见证着“海丝”的发展,为研究近现代陶瓷外销、厦台贸易以及陶器装饰技艺外传提供重要资料。民国版《同安县志》记载,坑仔口龙窑“制造大矼、硿、砵、烘炉、瓷锅各种,销售本地、漳(州)、(石)码、台湾、金(门)、厦(门)、吕宋(菲律宾)各处”。近代以降,坑仔口烧制的陶制品则销往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见证了同安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
同安区祥平街道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黄秀萍表示,同安区文旅部门和祥平街道正在对龙窑的活化利用进行设计,未来将在社科展示、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历史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作用。
标签: